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

寻找彭乐

收到姐姐的信。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可能的话,请帮忙转载。拜托了。
----------------------------------------------------
亲爱的博友,如果你的博文可以迟一天发表,那么请你转载一下吧,如果你也是母亲,或者父亲,请你理解一下丢失宝贝的心情,写到这里,我都想哭了,朋友们,请转载一下,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此消息,那就多一点希望,孩子就会早一天回到妈妈的怀里. 朋友们,你可以用任何形式宣传此消息,只要把这张照片在你的领地向你朋友展示,孩子的爸爸妈妈会感激你的.你的一点善意的帮助,会给伤心的孩子父母带来莫大的希望和期盼.

在此,特别呼吁各圈圈主的支持,拜托各位.

寻找彭乐


彭乐这孩子,是我的好朋友彭爱国的儿子. 3月13日彭乐在黔城失踪了. 任何语言都不能形容他父母的伤心与焦急,用了任何可以用的办法,还是没有任何音讯. 同为父亲,我能理解好朋友的痛苦,可是我找不到话来安慰他. 在茫茫人海找个人和大海捞针差不多,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 把他的照片发上来,希望各位博友多留意下,如果看到了,请和我们联系! 提供真实线索者当面酬谢人民币十万元!
联系电话:
许剑锋 0745-6881688

从3月13日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小彭乐,你去哪里了,你的父亲,你的老师都在到处找你。祝愿小彭乐快快回到父母亲身边!!

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Contd.IV

R.L. RIVEST, A. SHAMIR,AND L. ADELMAN----一种获得数字签名的方法和公钥密码系统(A Method for Obtaining Digital Signatures and Public-Key Cryptosystems)
从很短的介绍来看,本文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电子邮件相关应用的Diffie&Hellman公钥系统实现。如果真是如此,可以拒录此文。因其及其相关问题不可行。

我很怀疑系统是否可付诸实现。本文没有做多少工作让读者相信其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比如,关于大数n的分解

将安全建立在对n的质数分解的模式不切实际。作者也强调了加密算法必须很快----因为其应用,电子邮件,对此很敏感----且算法必须可以运行在所有类型的机器上。让我们慷慨的假设,每一个都可以使用最新的微型电脑,比如VAX。这是一种32位的机器,其速度会影响对于nn<2^32=4,294,967,296内的选择。这当然是个相当大的数,可是按文章中表1.中提供的结果,这样的数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分解。达不到可以保证安全的要求。

另外,作者也承认,美国国家标准局和IBM(迄今为止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已经支持制定了一个数据加密标准。不可能有任何有悖于此标准的方法会被大规模的采用。对,IBM的方法显示出在分发密钥的问题,但是,他们的方法是标准,我们必须以此为准。而不是再创建新的非标准的方法,因为这用的方法会因乏人使用而夭折。作者应该试着去扩展和发明关于安全分发密钥标准。

最后,有一个关于应用的问题。Arpanet上的电子邮件确是个很好的小发明,不过它不可能在学术圈和公共实验室之外广泛使用,因此,没有多少关于机密性的压力。军方实验室也不会通过Arpanet来交流。除非普通人和小型的公司,都有能力购买VAX电脑,否则,电子邮件的市场依然很小。的确,我们现在也看到了所谓微型电脑的出现,比如最近亮相的Apple II,但是它们,及它们的后代产品,限制都太大,没有能去去完成网络通信。

这篇介绍只有两段,也没有相关的文献及引用,即,事实上没有和此领域的相关工作做过比较。总之,看起来,此文像一份没有多少原创工作的数学练习(作者也声明,他们的想法大量来自其他的论文),实践适应性差,与标准背道而驰,可行性亦不明确。不是读者想在本刊中看到的文章。拒绝录用。

(-The End-)

2007年4月22日星期日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Contd.III

C.A.R. HOARE----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公理基础(An Axiomatic Basis for Computer Programming)
我不确定我理解了这篇文章。作者说此文是关于程序设计的,然而却未见一行代码。
这篇文章引入这样一种观点:程序语句可以被赋予一种推理规则,依此规则,可以显示程序是否可以按其意图完成计算。对于一个程序的意图是否可以用作者声明的那些术语来定义我持保留态度----我们知道,真实程序这方面的特征总是相当的模糊。如果做一些合适的调整,这篇文章的思想也许还说得过去,不过就现阶段,离本刊的要求尚相差甚远。对任何刊物,此文若欲付梓都尚显不足,因此建议作者可将这样的初步的想法投到一个workshop。

如果作者欲在期刊发表,他应该在诸多方面有更深入的工作。程序的功能可以被赋予几个特定的值----这种假设,对于交互式的程序不甚切合实际:作者应该向我们展示他的方法如何契合指定需求的工业标准。作者也应该针对标准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OBOL、PL/I等,扩展其方法,使其能够应用到这些语言,并提供相关细节和实现,可能的画,能够提供一些图来说明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就现在作者所做,恐怕还是试验性的,不建议发表。(Until this is done, I fear the work is too tentative and preliminary for publication.)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Contd.II

C.E. SHANNON ----通讯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这篇文章目的不明而且极度抽象。不清楚这篇文章和什么样的实际问题相关。作者声明:通讯的语义和工程问题无关。这好像是表示,这个理论主要是针对混乱信号的传输的,唉,只是,任何人都不会为有混乱的信号付费的。

我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连续信号源:因为不论怎么做,最后,这些信号都必须用电子管调制,这样,信道上的信号都是类似的。

一些现实运行的例子可能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得更清晰些,并低些理论性,但是作者一个都没有提供。同样,作者没有从任何实践应用提供任何实现细节和实验。

写给编辑:作者最大的绝对的错误是,这篇文章和整个研究社区不是非常合拍(resonate)。在任何一点,都有些主题是迷人的有些不是,这段时间,电视的研究就非常有吸引力,彩色电视就更是如此了。

拥有有限数量信息符号的不连续信号很适合于电报,可是电报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很难讲是个好的研究方向。

作者提到了计算机,比如最近的ENIAC。我想,可能有人会连上这样一台计算机,但是最近的IBM的备忘录提到,十二台这样的机器可以满足所有在可以预期的将来需要的计算。因此也不可能有太多到这12台ENIAC机器上的连接。IBM已经决定不介入电子计算方面的业务了,或许,这份期刊也该如此。

2007年4月19日星期四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Contd.I

A. TURING----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前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 problem)
这是一篇古怪的文章。作者先定义了一种我们绝对都没有见过的计算装置,然后开始推导----有一些数,用这个计算装置是不可算的----我也不是特别能够跟得上那些多余的复杂的形式化步骤。以我看来,对于任何构造的计算装置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数太大,不能用机器表达,这个结论当然很明显,要么,机器不能计算这些数仅仅就是因为机器崩溃了( a machine that can’t compute them is simply broken!)。任何制表机(tabulating machine)都只能计算其表达范围以内的值。任何一个数,都可以通过反复使用四则运算来计算,现在的制表机都可以完成这样的计算,因为它们都有四则运算的硬连线,而不像作者提出的这种机制古怪的计算装置。不过似乎,图灵在文章中提出的这种改进根本不是针对现有技术的。我很怀疑,如此简单的计算装置,能有什么用。

如果同意接受这篇文章,图灵应该注意,此杂志是英文的,请相应的改变一下标题的文字。

2007年4月17日星期二

我们很遗憾的通知您...

LQ同学的文章被一个不算很好的杂志拒了,发来短信,一通牢骚。我就忽然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翻译了一些挂在这个blog上。想想看,有这样的一些人的文章都被拒过,我们的文章被折腾一下也很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没有什么办法,就阿Q一下吧。

说说这个E.W. Dijkstra。他最为人所知的当然是找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他1956年发现了这个算法,当时连纸和笔都没有用,灵感闪现的时候,他正和老婆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咖啡厅的阳台上喝着咖啡,晒着太阳。而这个算法1959年才发表在Numerische Mathematik的创刊号上,原因是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人关心离散算法,Dijkstra的文章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发表。E.W. Dijkstra是学数学出生,但是没有受过很正规的数学训练,很勉强才获得了一个教职。Dijkstra在1972年因为Algo60获得图灵奖。他告诉系主任的时候,系主任居然说,搞计算机的就喜欢乱发奖。后来还因为一些原因撤了Dijkstra的研究小组。Dijkstra不久得了抑郁症,这个期间写了Notes on Structured Programming,是结构化编程的经典之作。

另外上面那篇文章里面提到到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评估报告也很有意思,1905年,爱因斯坦26岁,他在那一年写了5篇文章,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很多人把这一年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而在伯尔尼那个专利局,他可不是个好职员。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希迁注: 《Computer》杂志2005年十月有篇文章,题目是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列出来很多现在奉为经典的文章在当年投稿时的命运,这些文章被拒了,而且审稿人还给出了很详细的理由。这多少让我们看到这些天才思想和那个时代的隔阂。也让我们知道,当多数人在这样的思考问题的时候,那些天才们在考虑什么。科学和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我们在和西方学习科学,多少都要知道关于科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奠基和发展也是坎坷丛丛。鉴往知来,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融入它的历史中,我们才会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将此文翻译如下。

从前,在伯尔尼,有一个不知名的专利审查员,在1905年,有收到了一份很让人失望的年度操行评价报告(www.norvig.com/performance-review.html)

E.W. DIJKSTRA ----Goto 语句是有害的(Got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
这篇文章试图说服我们:为人熟知的 goto 语句应该从我们的程序设计语言里面消除,或者,至少程序员应该尽量不要用它(当然,我不认为它应该被消除)。文章没有清楚说明该用什么替换goto语句,也没有解释没有goto语句,if 语句如何运作。难道if后面都只跟一个语句,或者,只用做没有goto语句的算术?程序员如何来处理如下的情况:在到达了一个选择的结尾,程序需要转到其他地方执行。作者是所谓“结构化编程”风格的支持者,这种风格里,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goto被程序中的缩进代替。结构化编程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实践,对于小的例子工作良好,但我怀疑这种方式对于现实世界的编程是否同样有效。Fortran语言在业界超过10年的实践表明,在现实编程中,goto语句非常有用,而且也是必要的:虽然它的存在会给程序调试带来一些麻烦,但它是一个事实上的标准,我们依赖与此。相比于学术上的纯粹主义者将其从我们的编程语言中剔除的观点,我认为goto语句带来的好处更多。

发表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浪费宝贵的版面(Publishing this would waste valuable
paper)。这篇文章如果可以发表的话,我保证不会被注意,而且也不会被引用。我有信心,从现在开始30年以内,goto语句将会安然的在我们的程序设计语言中生存并和今天一样被广泛使用。

写给编辑的一些注释:作者应该撤消这篇论文并投到不要审稿的地方。或者写信给编辑也不错,没有人会注意到。
(Confidential comments to the editor: The author should withdraw the paper and submit it someplace where it will not be peer reviewed. A letter to the editor would be a perfect choice: Nobody will notice it there!)

E.F. CODD----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
这篇文章提出: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都可以用关系的形式表达----一些元组集合----而且在这个模型之上建立了数据的关系操作。文章提出的一些想法很有趣,而且也可能会有用。但是,这只是很初步的工作,而且没有在实现、性能和现实的用处上让人信服。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是:表形式的表达是适用于通常的数据应用的。关于此论断,我有两个问题:表达能力和效率。这篇文章没有给出任何现实的、可以用关系模型来表达的例子。恰相反,我很怀疑,实践中的复杂情况是否可以通过关系来建模。

这个模型的简单会让人们无法直接表达一些结构,比如层次结构,迫使人们使用用麻烦的外键(foreign keys)。在这用条件下,构建一个现实的模型需要大量的内部连接表,如此方能勉强给出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也许,我们完全可以用两三个格式完好的文件来表达相同的模型。更糟糕的是,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有效的测试评估----没有使用真实或者导出的数据来比较文章提出的模型和传统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到底是否更有用。使用特定格式的文件的好处是:数据可以根据操作的方式来布局。而这篇文章提出的模型,对于任意现实的数据库,使用者都要低效的使用大量的表的连接。虽然,我们也还并没有实验结果来指出此解决方案是不具备扩展性的。

这种形式化带来了不必要的复杂,使用了一般数据库从业者不熟悉的概念和符号。文章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些晦涩的表达变成可执行的代码。

总之,缺少现实世界中的实例、性能测试和实现细节,我们只模糊的获得了一些使用不太熟悉的数学完成的推导,以及一点点(或者根本就没有)关于实践的结论。此文可以坦然地拒绝(It can be safely rejected)。

(To be continued...)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清.袁枚.《子不语》.庄生

叶祥榴孝廉云:其友陈姓家延西席庄生。八月间日暮,诸生课毕,陈姓弟兄弈于书斋,庄旁观之,倦,起身归家。
庄家离陈姓里许,须过一桥。庄生上桥失足跌地,急起趋家,扣门不应,仍返陈氏斋。陈弟兄弈局未终,乃闲步庭院。见轩后小门内有园亭,巨蕉无数,心叹主人有此 雅室不作书斋。再数步,见小亭中孕妇临蓐(ru 四声. 指孕妇生产),色颇美,心觉动。既而曰:「此东人内室,见此不退,非礼也。」趋出,仍至斋中小坐。见主人棋为乃弟暗攻,主人他顾,若不觉者,代为通知。主人慞惶似惊,仍复不睬。庄复大声呼曰:「不依我,全盘输了!」且以手到局上指告。陈氏兄弟惊惶趋内,灯为之熄。庄不得已,仍回 家。至桥,复又一跌,起,赴家扣门,阍者纳焉。庄以前次扣门不应之事罪其家人,家人曰:「前未闻也。」
  庄次日赴馆,见灯盏在地,棋局尚存,恍然若梦。少顷,主人出曰:「昨夜先生去后,鬼声大作,甚至灭火,真怪事。」庄骇然,告以曾来教棋。东人曰:「吾弟兄并未见先生复至。」庄曰:「且有一证: 我到尊府花园,见有临蓐夫人。」陈笑曰:「我家并无花园,何有此妇?」庄曰:「在轩后。」庄即拉陈同至轩后,有小土门,内仅菜园半亩,西角有一猪圈,育小猪六口,五生一毙,庄悚然大悟:盖过桥一跌,其魂已出;后一跌,则魂仍附体。倘不戒于淫,则堕入畜生道矣。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第一等事,第一等人

我们读了很多的书,在你从小的时候就会有人告诉你和引导你,读书,做事,还有做一个成功的人。也许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候问问关于这些事的意义吧----此生为何,所作为何。

年谱记云,王阳明于十一岁时,曾和私塾老师有过一段对话:
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阳明先生之父)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
罗近溪(阳明的后学,属明儒泰州学派)尝自谓:
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亦有些志况,颇饶富,凡事如意。逮问疾时,疾已亟。见予弟兄,数叹气。予归途,谓族兄曰: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 谓我兄弟读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时还有气叹否?族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定志了。(《盱坛直诠》)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少年时候也有奇志:
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曰做官。予曰。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不何如。母曰。罢。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个挂搭僧耳。予曰。何为挂搭僧。有甚好处。母曰。僧是佛弟子。行徧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予曰。做这个恰好。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予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汝不能舍耳。母曰。汝若有此福。我即能舍。私识之。(《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2007年4月13日星期五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为学与为人

吳校長、各位先生、各位同學:

  我們經常上課,把話都已講完了,再要向各位講話,似乎沒有好的意思貢獻給大家。這次月會承陶訓導長相邀作一次講演,事前實在想不出一個題目來。想來想去,才想到現在所定的題目——為學與為人。為什麼想到這個題目呢?是因為我近來常常懷念我們在大陸上的那位老師熊先生。當年在大陸的時候,抗戰時期,我們常在一起,熊先生就常發感慨地說:“為人不易,為學實難。”這個話,他老先生常常掛在口上。我當時也不十分能夠感受到這兩句話的真切意義,經過這幾十年來的顛連困苦漸漸便感覺到這兩句話確有意義。我這幾年常常懷念到熊先生。我常瞻望北天,喃喃祝問:“夫子得無恙乎?”他住在上海,究竟能不能夠安居樂業呢?今已八十多歲,究竟能不能還和當年那樣自由的講學,自由的思考呢?我們皆不得而知。(今按:熊十力先生已於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逝世,享壽八十六歲。)常常想念及此,所以這次就想到他這一句話,“為人不易,為學實難”。這句話字面上很簡單,就是說做人不容易,做學問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它的真實意義,卻並不這麼簡單。我現在先籠統地說一句,就是: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

  先從為人方面說。“為人不易”,這句話比起“為學實難”這句話好像是更不容易捉摸,更不容易瞭解。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名義上在做學問,所以這裏面難不難大家都容易感覺到。至於說為人不易,究竟甚麽是“為人不易”呢?這個意思倒是很難確定的,很難去把握它的。我們在血氣方剛,生命健旺的青年時候,或壯年時候,或者是當一個人發揮其英雄氣的時候,覺得天下的事情沒有甚麽困難,作人更沒有甚麽困難,我可以隨意揮灑,到處迎刃而解。此時你向他說“為人不易”,他是聽不進去的。然則我們究如何去了解這“為人不易”呢?我們現在可以先簡單地、總持地這樣說,就是你要想真正地做一個“真人”,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我這裡所說的“真人”,不必要像我們一般想的道家或道教裏邊所說的那種“真人”,或者是“至人”。那種真人、至人,是通過一種修養,道家式的修養,所達到的一種結果,一種境界。我們現在不要那樣說,也不要那樣去瞭解這真人。能夠面對真實的世界,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的責任感,真實地存在下去,真實地活下去,承當一切,這就是一個真人了,這就可以說瞭解真人的意思了。因此,所謂真人就是說你要是一個真正的人,不是一個虛偽的,虛假的,浮泛不著邊際的一個人。

  怎麼樣的情形可以算一個真人呢?我們可以舉一個典型的例,就是以孔夫子作代表。孔夫子說我這個人沒有甚麽了不起,我也不是個聖人,我也不敢自居為一個仁者,“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我只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這麼一個人。這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我們當下就可以做,隨時可以做,而且要永遠地做下去。這樣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就是一個真人。這一種真人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沒有一個現成的聖人擺在那裏,也沒有一個人敢自覺地以為我就是一個聖人。不要說裝作聖人的樣子,就便是聖人了,人若以聖自居,便已不是聖人。聖人,或者是真人,實在是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個永恆的過程裏顯示出來,透示出來。耶穌說你們都向往天國,天國不在這裏,也不在那裏,在你們的心中,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當這樣說天國的時候,這是一個智慧語。但我們平常說死後上天國,這樣,那個天國便擺在一個一定的空間區域裏面去,這便不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抽象,把天國抽象化,固定在一個區域裏面去。關於真人、聖人,亦復如此。孔子之為一個真正的人,是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不斷的永恆的過程裏顯示出來。真人聖人不是一個結集的點擺在那裏與我的真實生命不相干。真人聖人是要收歸到自己的真實生命上來在永恆的過程裏顯示。這樣,是把那個結集的點拆開,平放下,就天國說,是把那個固定在一個空間區域裏面的天國拆開,平放下,放在每一個人的真實生命裏面,當下就可以表現,就可以受用的。你今天能夠真正作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眼前你就可以透示出那一種真人的境界來。永恆地如此,你到老也是如此,那末,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了。真人聖人的境界是在不斷地顯示不斷地完成的,而且是隨你這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過程,水漲船高,沒有一個固定的限制的。

  我們這樣子瞭解真人的時候,這個真人不是很容易的。你不要以為“不厭”“不倦”是兩個平常的字眼,不厭不倦也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熊先生當年就常常感到他到老還是“智及”而不能“仁守”,只是自己的智力可以達到這個道理,還做不到“仁守”的境界,即做不到拿仁來守住這個道理。所以也時常發生這種“厭”“倦”的心情,也常是悲、厭迭起的(意即悲心厭心更互而起)。當然這個時代,各方面對於我們是不鼓勵的,這是一個不鼓勵人的時代,到處可以令人洩氣。令人洩氣,就是使人厭倦,這個厭倦一來,仁者的境界,那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境界就沒有了。照佛教講,這不是菩薩道。依菩薩道說,不管這個世界怎麼樣洩氣,不鼓勵我們,我們也不能厭,也不能倦。所以我們若從這個地方瞭解“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這兩句話,則其意義實為深長,而且也不容易做到。因為這不是在吸取廣博的知識,而是在不厭不倦中呈現真實生命之“純亦不已”,這是一個“法體”、“仁體”的永永呈露,亦即是定常之體的永永呈露。這種瞭解不是我個人一時的靈感,或者是一時的發現。當年子貢就是這樣的瞭解孔子,孔子不敢以仁與聖自居,但是孔子說“學而不厭”,子貢說這就是智了,說“誨人不倦”,子貢說這就是仁了。仁且智也就是聖。這是子貢的解釋。所以這一種瞭解從古就是如此。後來宋儒程明道也最喜歡這樣來瞭解聖人,朱夫子的先生李延平也很能這樣瞭解孔子。這可見出這兩句話的意味不是很簡單的。所以說要做一個真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天天在社會裡“憧憧往來”,昏天黑地,究竟什麼地方是一個真的我,我在什麼地方,常常大家都糊塗的,不能夠把自己的真性情、真自己表現出來。這個也就好像是現在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Heidegger)所說,這些人都是街道上的人,馬路上的人,所謂das man,就是中性的人。照德文講,人的冠詞當該是陽性,即das man。今說das man,表示這時代的人是沒有真自己的,用中國成語說,就是沒有真性情。假如我們能瞭解這個意義,反省一下我們自己,我究竟是不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能夠永遠地這樣不厭不倦下去呢?我看是每一個都成問題的。當年我們的老師,到老這樣感觸,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老師晚年的一個進境。孔子到老沒有厭倦之心,所以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懮,不知老之將至”。這個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認為這是儒家的樂觀主義,這裏無所謂樂觀,也無所謂悲觀,這是一個真實心在那裏表現。天下的事情用不著我們來樂觀,也用不著我們來悲觀,只有一個理之當然。這個理之當然是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一個過程裏永恆地表現,能如此表現的是真人。假如一個人能深深反省,回到這樣一個地方來,不要攀援欣羡,欣羡那個地方是至人,那個地方有真人,那個地方是天國。假定你把這個攀援欣羡的馳求心境,予以拆掉,當下落到自己身上來,來看看這一種永恆的不厭不倦的過程,則你便知這就是真正的真人所在的地方。這裏面有無限的幽默,無限的智慧,也是優美,也是莊嚴(有莊嚴之美),真理在這裏面,至美也在這裏面。

  說這裏面有無限的幽默,這是什麼意思?這裡怎會有幽默?這幽默不是林語堂所表現的那種幽默,乃是孔子所表現的幽默。孔子有沉重之感而不露其沉重,有其悲哀而不露其悲哀,承受一切責難與諷刺而不顯其怨尤,這就是幽默。達巷黨人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聞之曰:“吾執御乎?執射乎?吾將執御矣!”這就是幽默。說到聖人不要說得太嚴重,太嚴肅。孔子自謂只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就自處得很輕鬆,亦很幽默。說到此,我就常常想到一個很有趣的語句,足以表示聖人之所以為聖,真人之所以為真。這語句就是柳敬亭說書的語句。我們大家都看過《桃花扇》。《桃花扇》裏有一幕是演柳敬亭說書——說《論語》。當時的秀才就問:《論語》如何可拿來作說書?柳敬亭便說:偏你們秀才說得,我柳麻子就說不得!柳敬亭是明末一個有名的說書的人,說得風雲變色。所謂“說書”就是現在北方所謂打鼓說書。這個柳敬亭在演說《論語》時,描寫孔子描寫得很好。其中有兩句是不管你世界上怎樣“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俺那老夫子只管朦朧兩眼訂六經。”不管世界如何變,我們的聖人只管 “朦朧兩眼訂六經”。試想這句話的意味實在有趣。“朦朧兩眼訂六經”並不是說忽視現實上一切國事家事,對於社會上的艱難困苦,不在心上。“朦朧兩眼訂六經”是把我自己的生命收回到自己的本位上來,在這個不厭不倦訂六經的過程裏面照察到社會上一切的現象,同時也在朦朧兩眼照察社會一切的毛病缺陷之中來訂六經。這不是把社會上一切事情隔離開的。我想這個話倒不錯,它是很輕鬆,亦很幽默。幽默就是智慧。聖人的這種幽默,中國人後來漸漸缺乏,甚至於喪失了。幽默是智慧的源泉,也象徵生命健康,生機活潑。所以要是我們這樣地想這個真人的時候,雖是說得很輕鬆、很幽默,然做起來卻是相當的困難。尤其當我們面對挫折的時候,所謂顛沛造次的時候,你能不能夠不厭不倦呢?很困難!所以當一個人逞英雄氣的時候,說是天下事沒有困難,這是英雄大言欺人之談。我們常聽到說拿破侖字典裏面沒有難字,這明明是欺人之談。你打勝仗的時候沒有困難,打敗仗被放逐到一個小島上的時候,你看你有困難沒有困難。亞歷山大更英雄,二十幾歲就馳騁天下,說是我到哪裏就征服哪裏。可是當他征服到印度洋的時候,沒有陸地可以征服了,便感覺到迷茫。楚霸王當年“力拔山兮氣蓋世”,當說這句話的時候沒有困難,容易得很,可是不幾年的工夫,就被劉邦打垮了。打垮了就說:“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當說這話的時候,就要慷慨泣下。你面對這種人的生命的限制,當人的生命的限度一到的時候,你反省一下,回到你自己身上來,你是不是能夠不厭不倦的永恆地維持下去呢?倒行逆施,不能定住自己的多得很!

  我常想到現在聰明的人、有才氣的人,實在不少。我認得一位當年是張作霖的部下,以後給張學良升為師長的人,這個人名叫繆開元,現在在臺灣出家當和尚。他很慧敏,他常說到張作霖——他們的張大帥,這個張大帥一般傳說是東北響馬出身。大家當知道“響馬”這名詞的意義。可是雖然是一個響馬出身,當他的生命的光彩發出來的時候,就是說他走運的時候,卻真是聰明,料事必中,說話的時候都是提起來說的,絕沒有那種呆滯、阻礙的意味,就是那麼靈,而且他為人文秀得很,你看不出是一個響馬,一個老粗,溫文爾雅,明眉秀目。可是到生命的光彩完了,運氣完了,那就像一個大傻瓜一樣,糊塗得很。這個地方是一個困難。假定我們完全靠我們的原始生命來縱橫馳騁,則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假定不靠我們的原始生命,我們要訴諸我們的理性,來把我們的生命提一提,叫它永遠可以維持下去,這更困難。我看天下的人有幾個人能這樣自覺地去做功夫呢?大體都是受原始生命的決定,就是受你個人氣質的決定。到這個地方,要想做一個真人,我想沒有一個人敢拍拍胸膛說我可以做一個真人。我想這樣做真人,比之通過一種煉丹、修行的工夫到達道家所向往的一個真人還要困難。這就是從為人這方面講,說是不容易的意思。所以現在存在主義出來呼籲,說二十世紀的人都是假人,沒一個真人。這個呼聲實在是意味深長的。

  其次我再在為學方面說一說。“為學實難”,這個難並不是困難的“難”,這個好像當該說“艱難”。當年朱夫子快要死的時候,對學生講還要說“艱苦”兩個字,表示朱夫子一生活了七十多歲,奮鬥了一輩子,到底還是教人正視這兩個字。不過我現在要表示為學的這個不容易,這個艱難的地方,我怎樣把它確定地說出來呢?我現在只想說這一點,就是:一個人不容易把你生命中那個最核心的地方,最本質的地方表現出來。我們常說“搔著癢處”。我所學的東西是不是搔著癢處,就是打中我生命的那個核心?假定打中了那個核心,我從這個生命核心的地方表現出那個學問,或者說我從這個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那麼這樣所表現的或者是所吸收的是真實的學問。一個人一生沒有好多學問,就是說一個人依著他的生命的本質只有一點,並沒有很多的方向。可是一個人常常不容易發現這個生命的核心,那個本質的方向,究竟在甚麽地方。我希望各位同學在這個地方自己常常反省、檢點一下。你在大學的階段選定了這門學問作你研究的對象,這一門學問究竟能不能夠進到你的生命核心裏面去,究竟能不能夠將來從這個生命的核心裏發出一種力量來吸收到這個東西,我想很困難,不一定能擔保的。這就表示說我們一生常常是在這裏東摸西摸,常常摸不著邊際的瞎碰,常常碰了一輩子,找不到一個核心的,就是我自己生命的核心常常沒有地方可以表現,沒有表現出來,沒有發現到我的真性情究竟在哪裏。有時候也可以這樣想,就是一般人也許沒有這個生命的核心。但是我不這樣輕視天下人,我們承認每一個人都有他這個生命最內部的地方,問題就是這個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表現出來,也不容易發現出來。

  當年魯迅是一個學醫的,學醫不是魯迅的生命核心,所以,以後他不能夠吃這碗飯,他要轉成為學文學,表現為那種尖酸刻薄的文章。這一種性情,這一種格調的文字,是他的本質。他在這裏認得了他自己。這是現在美國方面所喜歡討論的“認同”的問題,就是self-identity的問題,就是自我同一的問題。一個人常常不容易自我同一,就是平常所謂人格分裂。這個人格分裂不一定是一個神經病,我們一般都不是神經病,但你是不是都能認得你自己,我看很困難。我剛才提到魯迅,這個例子是很顯明的。天下這種人多得很,那就是說有一些人他一輩子不認得他自己,就是沒有認同。

  所謂認同這個問題,就照我個人講,我從二十幾歲稍微有一點知識,想追求這一個,追求那一個,循著我那個原始的生命四面八方去追逐,我也涉獵了很多。當年我對經濟學也有興趣,所以關於經濟學方面的書,至少理論經濟方面(theoretical economics)我也知道一點,所以有好多念經濟學的人也說我:你這個人對經濟學也不外行呀!其實究竟是大外行,經濟學究竟沒有進到我的生命來,我也沒有吸收進來,那就是說我這個生命的核心不能夠在這個地方發現,所以我不能成為一個經濟學研究者。當年我也對文學發生興趣,詩詞雖然不能夠作,但是我也想讀一讀,作個文學批評也可以了,鑑賞總是可以的。但是我究竟也不是一個文學的靈魂,我這個心靈的形態也不能夠走上文學這條路,所以到現在在這一方面,完全從我的生命裏面撤退了,所以閉口不談,絕不敢贊一辭。譬如說作詩吧,我連平仄都鬧不清楚,我也無興趣去查詩韻。有時有一個靈感來了,只有一句,下一句便沒有了,永遠沒有了。這就表示我不是一個文學家的靈魂、詩人的靈魂。當年我也想做一個logician,想做一個邏輯學家,但是這一門學問也不能夠使得我把全副的生命都放在這個地方,停留在這個地方,那麼你不能這樣,也表示說你生命的最核心的地方究竟不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學問也不能夠在你的一生中全佔滿了你的生命,你也終於不能成為一個邏輯學家。所以我們這個生命常常這裏跑一下子,那裏跑一下子,跑了很多,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學問的所在,不一定是你真正生命的所在。這個地方大家要常常認識自己,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沒有真學問出現。當年我也喜歡念數學,有一次我作了一篇論文,寫了好多關於漲量(tensor)的式子,把我們的老師唬住了。我們的老師說:你講了一大堆“漲量”,你懂得嗎?我心裏不服,心想:你怎麼說我不懂,我當然懂啦,我就是今天不懂,我明天也可以懂。青年時代是有這個英雄氣,我今天不懂,我明天可以懂。這個雖然是一個未來的可能,我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現在。但是現在我沒有這個本事,我沒有這個英雄氣了。所以經過這幾十年來的艱苦的磨煉,我覺得一個人誠心從自己的生命核心這個地方做學問吸收學問很不容易,而且發現這個核心很困難。假定不發現這個核心,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在學問方面不是一個真人;假定你這個學問不落在你這個核心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說你這個人沒有真學問。

  我們人類的文化的恆久累積,就是靠著每一個人把他生命最核心的地方表現出來,吸收一點東西,在這個地方所吸收的東西才可以算是文化中的一點成績,可以放在文化大海裏佔一席地。當年牛頓說我這點成就小得很,就好像在大海邊撿一顆小貝殼一樣。他說這個話的意思不只是謙虛。這表示說牛頓的生命核心表露出來了,吸收了一種學問,在物理學方面有一點成就,他這點成就,不是偶然撿來的,不是由於他偶然的靈光一閃,就可以撿到,這是通過他的真實生命一生放在這個地方,所作出來的一點成績。這一點成績在物理學這個大海裏面有地位,這就是我們所稱為古典的物理學。那麼從這個地方看,我們每一個人大家反省一下,不要說諸位同學在二十幾歲的階段,將來如何未可知也,就是你到了三十歲,到了四十歲,乃至於五十歲,你究竟發現了你自己沒有,我看也很有問題。所以我們經過這幾十年來艱苦的磨煉,我以前覺得我知道了很多,我可以涉獵好多,好像一切學問都一起跑進來了。但到現在已一件件都被摔掉了,那一些就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根本沒有沾到我的身上來,沾到我的生命上來。我現在所知的只有一點點,很少很少。就是這一點點,我到底有多少成就,有多少把握,我也不敢有一個確定的斷定。這就是所謂“為學實難”,做學問的艱難。當年朱夫子也說他一生只看得《大學》一篇文字透。試想《大學》一共有多少字呢?而朱子竟這樣說,這不是量的問題,這是他的生命所在問題。

  我所說的還是就現在教育分門別類的研究方面的學問說。假定你把這個學問吸收到你的生命上來,轉成德性,那麼更困難。所以我想大家假如都能在這一個地方,在為人上想做一個真人,為學上要把自己生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來,來成學問,常常這樣檢定反省一下,那麼你就知道無論是為人,或者是為學,皆是相當艱難,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老師的那一句話:“為人不易,為學實難。”實在是慨乎言之。這裏面有無限的感慨!我今天大體就表示這點意思。因為時間不多,而且諸位在月會完後還要開大會,所以我就說到這個地方為止。

五十七年三月《人生》雜誌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