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了一本书,题目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写的一学年之纪事“。故事写得很平实也很感人,点点滴滴里面透着诚实、温暖和爱。这本书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夏丏尊先生引入中国,一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图为1894年,书的德文译本的封面。书的原名是Cuore,在意大利语是心的意思。德译名Herz)。夏先生在译序里说:
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动。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 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 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可惜的是,这本书到了解放后很长时间都没有重印。不知道为什么,市场上面充斥着教你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书,而关于爱的教育,却从来只在一个寂寞的角落里可怜兮兮的呆着。想起余虹先生的一篇文章---《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我常常想,可能不止一种,我们陌生的爱太多了。爱的教育,是中国人普遍缺掉的一课。
也许那个时候,大家都去恨了。因为这个国度里,曾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人们在苦难里遭遇了不公正、遭遇了邪恶和恐惧。于是在暴戾里增长了暴戾,在邪恶里增长了邪恶。恶的终止需要爱和勇气。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他是不是也希望,恶,在他这里终止。
3 条评论:
爱的缺失,可能也不主要是恨
而是缺少爱本身
缺少对自己感情、情绪的正视和宽容
主观或潜意识里习惯压抑
多了、久了便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不能把握自己
真正陌生的是自己~~!
:)
还是要像师兄说的
诚实才好~!
我一直都还没有
感到过爱的力量
很遗憾
但我想它应该能成为一种力量
才会是我们所追求的
发表评论